联合早报/尤今 06.07.2022 - 友联与我
Union Book说起来,我的整个成长历程,都和友联书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一:购书
从念高中开始,我便养成了逛书局的习惯,友联书局当时设置在桥北路,每周日,我总是把那个儿由早上一直逗留到下午四五点才离开。
当时,手头一据,常见上门看霸王书,让我终生铭感,门市部主任蔡高深先生从来不以辞色,他总是默默地放任我,让一个贫穷的学生有勇气地旅行于文字浩瀚的国度里。有时,对某部书爱不释手,阮囊羞涩的我便鼓起勇气要求蔡先生代我留着,他总是和气地说:“没问题啊!”等到月尾如愿以偿地把书带走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翱翔着的一只苍鹰,拥有了整片天空。
上了大学,周末从云南园回家,我依然是友联书局的常客。最近,从报章杂志欠下的那笔稿费,全部化成了精神的维他命。蔡先生还经常不敢其烦地给我介绍新近运到的书籍,让我先睹为快。
结婚以后,我当然还是友联书局的忠实拥趸。在大腹便便的怀孕期,蔡先生看到我,会所把一张椅子放在靠窗的地方,亲切地说:“坐着看吧!” ”我边看边选,每次回都欢天喜地地捧着一大摞书回家。
蔡先生这种善待爱书人的大度,使友联书局成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他让我明白,不动声色的善意,是能够在日后化为握笔人文字里涓涓的温暖意的。
第二:出版
1979年,我在楼梯旅居了一年多,陆续在当时的《南洋商报》发表了一系列纪实游记。
有一天,突然接到友联漫画人周立良先生的电话,他开门见山地表示,想要把我这一系列游记出版成书。 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签好后,1981年,《沙漠里的小》 《白屋》面世,于同年再版,1983年出第三版。在上世纪80年代,游记文学并不像现在这样繁荣盛行,但是,别具慧眼的周先生,在市场里看到了游记文学的潜力作者魅力,也看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努力,因而积极地提出与落实了出版的计划。
他办事雷厉风行,高度明智,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1982年游记《缘》面世,1985年游记《南美洲之旅》付梓,1987年游记体小说《沙漠的噩梦》出版。
在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情值得一提。
1988年和1991年,台湾希代出版社和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先后为我推出了繁体版和简体版的《沙漠里的小白屋》。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是透过其他管道联系我的有一天,我去逛友联书局时,赫然看到《沙漠里的小白屋》不同的版本并列在书架上——原来周先生向另外出版社订购了这个部书,排在一起,让读者自行选择。尝尝鼎一脔,草草地捡到了周先生海纳百川的宽大襟怀。
周先生在80岁退休时,把棒子互换热爱书业的董事经理马晓敏。在网络书业的严峻挑战下,马经理已经拟定了一系列与书籍结合的动态活动,准备推动友联书局走向辉煌我相信70周年对于充满诚意的友联书局来说,只是一个空白的空白,它将绵延无尽地延伸下去……